从乌鲁木齐乘坐高铁,一个小时到达吐鲁番北站,千万不要坐到吐鲁番站,因为北站离市区近,吐鲁番站很远,原因不明。
亲自到了之后,感觉吐鲁番旅游开发不太健全,没有什么专门为旅游开发的班车,各个景点相距不远,但是交通却不方便,一个人自由行的话,基本上只有包车一个途径,要么就是报个旅游团了。
下火车之后,各种喊客拼车的就来了,我当时问的价格是300一个人(包括各个景区门票还有车费的价格),并且选择了一个旅游线路:千佛洞,火焰山,葡萄沟,交河故城,坎儿井。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。
吐鲁番最负盛名的景区是火焰山,坎儿井,葡萄沟,基本上可以这三个地方就代表了吐鲁番的特点:热,绿洲,特产
第一站伯孜克里克千佛洞
柏孜克里克千佛洞,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上,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。凿有洞窟83个,现存57个。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,总面积1200平方米,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,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,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。
实际上,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一个并没有被开发成景区的佛洞,更显得荒凉没有生机。
说是千佛洞,但最多算是百佛吧,跟大多数类似洞窟一样,早就被毁坏殆尽,整个景区找不到一尊佛像,通通都是人祸,要么是战争,要么就是“喜闻乐见”的欧美来的考古贼,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,面目全非。
不过更多的是被当地或者外来的穆斯林当作异教被认为破坏了,了解历史的都知道,新疆在600年前基本还都是佛教地区,直到穆斯林向东扩张。
弹唱手鼓的维吾尔族大叔
在一个洞窟旁,一位维吾尔族的老人正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弹奏着热瓦普。也许弦乐就是有这样的功效,每次弦跟弦共鸣的时候,那种带着凄凉的调子会让人潸然泪下。就连最欢快的曲调,用弦乐表达出来时,也是乐中带着悲的。特别是在这种环境里,潇潇的雨伴着琴声,回荡在山崖间,那种寂寥难以言说。
第二站火焰山
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,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.8度,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89℃,沙窝里可烤熟鸡蛋。多年测得的绝对最高气温为49.6℃(1975年7月13日),而地表温度能达到89℃,是名符其实的“中国热极”。
问了当地维族大哥,说冬天凉快一些,但是冬天游客很少,游客都是夏天故意来感受这份痛苦的,这也是火焰山的特色了,越热越来。
地表温度金箍棒
基本上只能拍照,不能用手触摸,不要上去手欠,烫死你!!
第三站葡萄沟
大名鼎鼎的葡萄沟
很难想象这么严酷高温干旱的地区有这样的绿洲,进入景区温度下降了至少10°C。
火焰山下的葡萄沟,是火洲的"桃花源"。
葡萄沟溪流两侧,葡萄架遍布,葡萄藤蔓层层叠叠,绿意葱葱,除了齁甜的葡萄,还有巴依老宅、阿凡达故居、葡萄庄园等,在葡萄长廊下品尝着甜蜜的葡萄。
葡萄沟的女孩
顺便说一下,葡萄沟的女孩很漂亮,迪丽热巴来到这里也不是最漂亮的。
第四站坎儿井
真羡慕古代人民的聪慧。
坎儿井是中国灌溉上的伟大奇迹,也就是这个伟大的发明竟然养活了几千年的新疆人民。
我们知道新疆自古以来的气候就是以干热为主,通俗的话来说,就是一年下来新疆就不下雨,所以新疆的人民几乎没有带雨伞的习惯。
人类往往会在自己最窘迫,最渴望的时候会迫切努力的创造。所以,在那时坎儿井就被创造出来了。
“坎儿井”由竖井、暗渠、明渠、“涝坝”(积水潭)四部分组成。在高山雪水潜流处,寻其水源,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,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,沟通各井,引水下流。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,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。
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--坎儿井,把地下水引向地面,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,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,使沙漠变成了绿洲。
根据介绍,最多的时候有2000多条坎儿井,目前还没干涸的,只有400多条了。天山的雪水也一年比一年少,不知道再过百年,这里会不会像下面说的交河故城一样被彻底荒漠化??
第五站交河故城
我走进的不是废墟,而是历史。
这里曾经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,是该国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和文化中心。
吐鲁番的干旱少雨,使故城保存得非常完整,建筑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,形制布局则与唐代长安城相仿。城内市井、官署、佛寺、佛塔、街巷,以及作坊、民居、演兵场、藏兵壕、寺院佛龛中的泥菩萨都还可以找到。
寺院占地5000平方米,有汲水井一口。
佛塔群有佛塔101座。从空中俯视,交河故城像一片大柳叶。
14世纪蒙古贵族海都等叛军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,先后攻破高昌,交河。
同时蒙古统治者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。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下,交河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。
之后原路返回吐鲁番北站,回到乌鲁木齐已经是晚上9点。当然了,新疆的时差,9点也就是7点了。。。
想来个舒心又省钱的高性价比吐鲁番游吗? 加欣欣小海微信:cncncom2009 咨询哦